Gwangandaegyo Bridge

釜山介紹

釜山歷史

據悉,釜山地區的史前遺址有4處舊石器時代遺址、2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和40多處青銅器時代遺址。從這些遺址、文物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釜山的史前時代從舊石器延續到青銅器時代。

在以洛東江為中心的釜山、金海地區,「金官伽倻」得到繁榮昌盛。金官伽倻被稱為「鐵之王國」,是依鐵而興的「伽倻帝國」之核心勢力。包括金官伽倻在內的伽倻帝國被新羅吞並。

在統一新羅時期,「東萊郡」是獨立的郡,下轄「東平縣」和「機張縣」。但在從「統一新羅末期」至「高麗前期」的過程中,東萊郡和機張縣都被重新劃為蔚州的屬縣「東萊縣」和「機張縣」。另外,東平縣被劃分為揚州的屬縣。

進入朝鮮時代後,釜山發展為國家門戶和對日外交的中心,尤其,簽訂《丁未約條》(1547)後,將「東萊縣」提升「東萊都護府」,由被派遣的「正三品堂上官」進行管理。與其他地區不同,「東萊府使」管轄「倭館」,在最前沿負責對日外交,在外交和軍事方面肩負著重大責任。設在釜山浦的倭館是日本人居住地區,也是朝鮮與日本之間貿易和交流之處。

釜山以1876年釜山開港為契機 成為近代文物湧入的窗口。隨著近代化浪潮席卷而來,釜山傳統城市「東萊」和眼下的「中央洞地區」開始發展成為城市。但在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之後,釜山終歸成為日本進軍大陸的關口和橋頭堡。

經歷解放和6•25戰爭後,韓國的大部分地區因戰爭而荒廢,到處都是戰爭留下的傷痕。幸運的是,釜山是戰爭的最後防線,可避免直接炮火轟炸,成為當時「韓國逃難首都」和眾多逃難難民的家園。

戰爭後,釜山為韓國實現新飛躍奠定基礎,在推動經濟飛躍過程中起到「火車頭」作用。釜山港發展為韓國出口據點和最前沿。隨著纖維、鞋類產業等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產業發展,人口大量從其他地區湧入釜山,加速釜山城市膨脹速度。在此過程中,釜山變成商業、行政、消費的城市。

近代以來,釜山城市發生歷史性復雜變化,市民社會的多樣性和活力也隨之增加。釜山市民對民主化的渴望最終造就10月16日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日子。2019年是「釜馬民主抗爭」40周年。 釜馬民主抗爭發生40年後的今天,人們才深刻認識到抗爭的真正意義,被指定為國家紀念日。這是為釜山市民對民主化的真正渴望和成就的「遲來的補償」,也意味著經歷韓國民主化這一股巨大浪潮的釜山市民的真誠獲得嶄新的評價。

釜山市民社會的多樣性和活力猶如火山噴發,在韓國政治社會史上起到巨大作用,並為支撐韓國經濟做出巨大貢獻。但是,目前以首都圈為中心的政治、經濟集中現象以及地區空洞化現象加劇,釜山市民應該再次聚集力量,為實現釜山的飛躍而共同努力。目前,釜山正在通過建設作為門戶機場的新機場、申辦2030釜山世博會、北港改造等「城市大改造計劃」實現城市的飛躍發展。

來源:釜山廣域市史編纂委員會,《漫步釜山歷史》,釜山廣域市,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