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常设展厅
在本馆四楼的第二常设展厅中,介绍了光复后作为“解放空间”的釜山,以及韩国战争爆发后成为避难首都、激烈求生之城,并逐步成长为工业城市的历史历程。展厅还重点展示了1960至1970年代釜山工业的迅速发展、升格为中央直辖市,以及作为韩国对外贸易门户城市迈向腾飞的过程。
随着城市的发展,展厅还展示了釜山在1960至1980年代间,于四一九革命、釜马民主抗争、六一民主抗争等一系列民主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多样历史资料。
生存与希望之城

光复后,为了解决釜山面临的各种紧迫问题,建国准备委员会与治安队通过自治活动积极展开应对。然而在美军政时期,釜山面临人口激增、粮食短缺、物价飞涨和失业率高等困难,市民生活日益艰难。
1950年韩国战争爆发后,国会、总统与政府机构迁至釜山,军方设施、各国大使馆、联合国机构及多所学校也纷纷在此设立。 釜山是人员与物资汇聚的行政、政治与重建的中心。作为最安全的避难之地,通往釜山的队伍络绎不绝。 老城区附近的空地和山坡避难民帐篷铺满,水资源紧缺,火灾频发。
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从事一切能赚钱的工作,同时也未曾放弃对知识的渴望,继续求学。在这一时期,釜山成为了所有人心中象征生存与希望的城市。
工业化时代的釜山与釜山人

釜山在经历光复与战争之后,凭借人口增长与援助物资的进口港优势,逐渐吸引工厂与企业聚集,从而成长为一座工业城市。进入1960年代,借助政府的经济开发五年计划以及升格为中央直辖市的契机,釜山实现了高速发展。
纺织、金属、化工、橡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纺织、胶合板及鞋类产业在1970年代以前持续保持增长趋势。进入1970年代,随着客运与货运等交通网络的扩充以及釜山港开发项目的推进,港口设施不断完善,釜山逐渐具备了作为大韩民国进出口门户城市的格局与功能。
为了寻找工作,大量农村人口涌入釜山,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这些城市劳动者从事制造业、水产业、物流业等多个领域,推动了釜山作为出口前沿城市的工业化进程。
然而,在工业化与高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社会问题,例如人口过密引发的住房短缺、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以及恶劣的劳动条件与劳动者待遇不公等问题。
釜山,走在民主抗争的最前线

釜山人民对民主的渴望,在经历了反对李承晚政权独裁与舞弊选举的“四一九革命”之后,变得更加炽热。1979年10月,釜山市民发起“釜马民主抗争”,在推翻维新体制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釜马民主抗争播下的抗争种子,经过1980年“五一八民主化运动”,最终在1987年“六月民主抗争”中结出硕果,成为韩国民主化运动的重要转折点。
六月抗争之后,釜山地区的民主运动转化为1990年代市民运动的养分,深刻影响了地区社会的民主发展。1987年以后,随着民主制度的确立,市民社会内部逐渐兴起了为实现实质性民主而展开的市民运动。